
[股票分析] Figma (FIG) 基本面分析:挑戰 Adobe、搶攻 Canva 的雲端設計平台
在設計工具領域,Adobe 曾幾乎壟斷市場,從 Photoshop 到 Illustrator,再到近年的 XD,都是設計師的標準配備。然而,當設計工作日益強調「協作」、「雲端」與「跨部門整合」時,一間名為 Figma 的新創公司,正悄悄改變這個遊戲規則。
Figma 是第一個完全基於瀏覽器、支援多人即時協作的 UI/UX 設計平台,它讓設計師、工程師與產品經理能像用 Google Docs 一樣,一起編輯與討論設計。短短幾年,它不僅搶下包括 Google、Microsoft、Uber 等科技巨頭的愛用,更迫使 Adobe 在 2022 年試圖以高達 200 億美元的天價收購,雖然最終因反壟斷審查而告吹,卻也證明了 Figma 的產業地位與戰略價值。
Figma 即將於 2025 年 7 月 31 日正式在美國掛牌上市,成為設計工具產業中最受矚目的 IPO 案件之一。隨著雲端協作、SaaS 訂閱制成為產業主流,這間被 Adobe 高價求購卻買不下來的新創,究竟具備哪些長線競爭優勢?本文將深入分析 Figma 的商業模式、競爭地位、與 Adobe 和 Canva 的差異,並推估其上市後的合理估值與風險。
Figma 是什麼公司?設計協作的雲端革命者
![[股票分析] Figma (FIG) 基本面分析:挑戰 Adobe、搶攻 Canva 的雲端設計平台](https://globalexploreblog.com/wp-content/uploads/Figma-Headquarters-1024x683.jpg)
Figma 是一家雲端協作式 UI/UX 設計平台公司,成立於 2012 年,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它的產品讓設計師、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可以在瀏覽器中即時共同編輯設計圖稿,類似 Google Docs 的多人協作概念,但應用在界面設計上。
在剛成立時,這樣的想法幾乎不被看好。UI/UX 設計屬於高效能、圖形密集型的應用領域,要在瀏覽器內即時繪圖,還能同步多人修改,挑戰了當時網頁技術的極限。但 Figma 團隊堅持從底層技術打起,歷經三年研發,最終在 2015 年推出首個公開測試版本,並迅速獲得設計社群青睞。
Figma 的核心產品是一套完整的 UI 設計與原型製作工具,強調「即時協作、雲端儲存、版本控制」等功能,徹底改變了設計師與產品團隊的工作流程。與傳統桌面應用不同,Figma 完全不需安裝,使用者只需打開瀏覽器即可開始設計,類似 Google Docs 顛覆 Word 的方式。
目前,Figma 服務全球超過 400 萬名活躍用戶,客戶包含 Google、Microsoft、Zoom、Uber、Airbnb 等科技公司,也被廣泛應用於新創團隊與教育機構中。根據 PitchBook 資料,Figma 在 2021 年的估值已達 100 億美元,並於 2022 年獲得 Adobe 開價 200 億美元的收購提議,雖最終因反壟斷審查被迫終止,但已足以證明其技術門檻與產業地位。
🔧 Figma 的主要功能與特色
- 設計工具(Design)
- 與 Adobe XD、Sketch 類似,可以設計 App、網站等界面。
- 支援向量圖形、文字編排、Auto Layout(自動排版)、Component(元件重用)等功能。
- 協作功能(Collaboration)
- 多人即時編輯,像 Google Docs 一樣。
- 可以留言、標註,方便設計討論與審稿流程。
- 支援版本控制與歷史版本回溯。
- 原型工具(Prototyping)
- 可將靜態設計轉為可點擊的互動原型,模擬實際操作流程。
- 無需跳出 Figma 就能建立連接、過場動畫等。
- 設計系統支援(Design System)
- 組織可建立共享元件庫、樣式指南,讓多個團隊維持一致的設計語言。
- 適合大型企業推行品牌一致性。
- 開發交付(Dev handoff)
- 工程師可透過瀏覽器檢視設計細節(如尺寸、顏色、CSS code)。
- 不需要額外工具導出設計稿,大幅簡化設計→開發流程。
🧑🤝🧑 主要使用者族群
- UI/UX 設計師
- 產品經理(PM)
- 前端工程師
- 品牌設計與行銷團隊
Figma 的商業模式:從免費擴散,到設計系統鎖死企業用戶
![[股票分析] Figma (FIG) 基本面分析:挑戰 Adobe、搶攻 Canva 的雲端設計平台](https://globalexploreblog.com/wp-content/uploads/Figma-商業模式-1024x490.jpg)
Figma 的商業模式屬於典型的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Freemium 模式
🧭 一、核心商業模式:SaaS 訂閱制,從免費擴散,到設計系統鎖死企業用戶
Figma 採用典型的 SaaS 訂閱制 商業模式,但其成功關鍵不僅是賣設計工具,更在於讓設計變成一種即時協作的流程平台。這種平台型思維,讓它不僅滲透設計師圈層,也延伸到產品經理、工程師與整個產品開發團隊。
Figma 將設計工具做成「瀏覽器即服務」,用戶透過網頁就能使用,而不需安裝軟體。本質上它賣的是「持續使用權」與「協作能力」,收費方式為 月費或年費訂閱制。
💰 二、定價與產品分級(Freemium)
方案 | 價格(每人每月) | 對象 | 功能 |
---|---|---|---|
Starter(免費) | $0 | 個人、小型團隊 | 基本設計與原型功能、多人協作(有限) |
Professional | $3~16/月 | 自由設計師、中小團隊 | 無限專案、無限歷史版本、分享權限 |
Organization | $5~55/月 | 中大型企業 | 設計系統管理、權限控管、分析工具 |
Enterprise | $5~90/月 | 大型企業 | 提供單一登入(SSO)、安全性審查、合規審查、API 管理等進階功能。 |
Figma 提供免費的「Starter」方案,讓個人設計師與小型團隊能在零成本下使用完整的設計與原型功能。這種策略類似 Slack、Zoom,先透過免費工具吸引大量用戶,再藉由團隊規模擴張或功能需求提升,引導企業轉向付費版本。這種讓使用者「先用再買」,是推動使用者增長的關鍵手段。
🧑💼 三、主要收入來源
- 企業訂閱收入(主要收入來源)
- 企業客戶支付高階方案費用給 Figma。
- 尤其是設計團隊大、需要設計系統與權限管理的公司(如 Microsoft、Zoom、Airbnb)。
- 教育與開發者工具推廣
- Figma 對學生、學校幾乎免費,培養未來客戶。
- 與前端工程整合(如 Figma → React code)、開放 API 吸引開發者生態系。
- 設計社群與生態圈建立
- Figma 社群可分享設計模板、插件(類似 App Store),未來有可能擴大為商業平台。
📈 四、成長策略
- 從設計部門擴散至全公司: 產品經理、工程師、行銷部門都可用 Figma 查看與註解設計。
- 設計系統鎖住客戶: 當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建立「設計系統」後,轉移平台的成本就變得極高。
- 教育市場滲透率高: 免費提供學校與學生帳號,類似 Adobe 或 AutoDesk 的策略,搶先建立習慣。
對企業用戶而言,Figma 最大的價值不只是畫設計圖,而是建立與維護「Design System」(設計系統):包含元件庫、樣式規範、品牌標準等。這些設計資產在 Figma 中可以集中管理、版本控制、並跨團隊共用。
一旦設計系統被建立,企業會高度依賴 Figma 的平台來維持 UI/UX 一致性與團隊效率,轉換成本大幅上升,黏著度自然提高。這是 SaaS 業界所謂的「lock-in effect(鎖定效應)」,也是推動 Figma 長期營收穩定成長的關鍵飛輪。
除了設計師,Figma 也積極向「產品經理(PM)」、「前端工程師」等角色延伸。開發者可直接在 Figma 查看設計稿、抓取 CSS / iOS / Android 的程式碼建議;而原型功能與註解系統,讓 PM 可以直接在平台中審核與回饋。這種「橫向擴展使用者角色」的策略,放大了 Figma 的商業潛力與使用時數。
🧮 五、商業模式優勢
- 零安裝、跨平台,節省企業 IT 成本。
- 協作功能深度綁定設計流程,提升黏著度。
- 成本結構偏向固定成本(雲端主機、工程研發),邊際利潤極高,具備高營運槓桿。
Figma vs Adobe vs Canva:三大設計平台的全面比較
Figma、Adobe 與 Canva 可說是當今三大設計平台勢力,但它們雖然都標榜「設計工具」,其實定位、用戶與技術架構各有明顯不同。
項目 | Figma | Adobe(XD / Creative Cloud) | Canva |
---|---|---|---|
🔧 產品定位 | 雲端協作式 UI/UX 設計平台 | 傳統圖形設計工具套件 + 部分雲端化 | 簡易化視覺設計工具,偏向非專業用戶 |
👥 目標用戶 | 設計師、PM、前端工程師、企業設計團隊 | 專業設計師(平面 / 攝影 / 動畫 / 介面) | 中小企業主、行銷人員、學生、內容創作者 |
🖥 功能範圍 | UI/UX 設計、原型製作、多人協作、設計系統 | 各領域設計工具整合(Photoshop、XD、AI等) | 模板設計、社群貼文、簡報、影片、品牌工具包 |
☁️ 雲端協作支援 | 完全雲端,支援多人即時編輯 | Adobe XD 支援協作,但主架構仍為桌面應用 | 完全雲端,操作極簡,偏內容快速生成 |
💼 企業導向功能 | 權限控管、設計系統管理、API、SSO | Creative Cloud for Teams(偏被動整合) | 團隊品牌資產共享,功能有限 |
💰 商業模式 | SaaS 訂閱 + Freemium 擴散 | 桌面授權制 + 訂閱(Creative Cloud) | Freemium 為主,輕量訂閱制 |
🔒 轉移門檻 / 黏著性 | 高(設計系統 + 協作流程深入嵌入) | 中高(多工具整合、檔案格式封閉) | 低(設計偏簡易,替代品眾多) |
📌 1. Figma:雲端協作的深度平台
Figma 專注於UI/UX 設計與產品開發流程整合,強調多人即時編輯與設計系統治理(Design System Governance),讓它在企業級設計流程中具備高度黏著性。其平台架構也極度模組化,便於 API 整合與橫向擴展,讓 Figma 不只是設計工具,更像是產品設計團隊的工作中樞。
📌 2. Adobe:設計工具的百年巨頭,面臨雲端轉型壓力
Adobe 是設計產業的老牌霸主,旗下擁有 Photoshop、Illustrator、After Effects 等強大工具組合,在平面、攝影、動畫等領域無可取代。然而,其雲端化腳步相對緩慢,XD 雖嘗試進攻 UI/UX 區塊,卻在協作與使用者體驗上被 Figma 超車。2022 年 Adobe 願意出高達 200 億美元收購 Figma,本質上就是對內部轉型失敗的戰略補償。
📌 3. Canva:設計民主化的代表,但非專業取向
Canva 主打「拖拉就能出圖」,切入點是非設計背景的行銷人員、內容創作者與中小企業,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做出漂亮設計」。其商業模式偏向 freemium + 圖庫授權 + 團隊帳號訂閱,擴張速度快,但工具深度與專業程度與 Figma/Adobe 無法相比。目前 Canva 雖也進入白板、簡報與文件協作市場,但與 Figma 的專業導向略有錯位。
Figma 的核心優勢與差異化定位
- 技術架構:Figma 是唯一完全建構在瀏覽器中的原生設計平台,擁有其他對手無法輕易複製的技術基礎。
- 用戶滲透模式:從個人用戶開始滲透,逐步擴展至整個設計/產品團隊,形成天然的網絡效應與升級誘因。
- 轉換成本高:設計系統一旦建立,轉移平台將耗費大量成本與人力,因此企業一旦導入便不易退出。
- Adobe 最大的威脅:Adobe 已無法靠 XD 挽回專業設計者在雲端領域的流失,Figma 成為其唯一合理收購對象也不令人意外。
Figma 財務數據
![[股票分析] Figma (FIG) 基本面分析:挑戰 Adobe、搶攻 Canva 的雲端設計平台](https://globalexploreblog.com/wp-content/uploads/How-Figma-Makes-Money-1024x574.jpg)
🧾 一、整體財務表現總覽(Q1 FY25)
指標 | 數值 | 年增率 | 評論 |
---|---|---|---|
總營收 | $228M | +46% | 極高成長,屬於超高增速 SaaS |
毛利 | $209M(91% 毛利率) | 0pp Y/Y | SaaS 業務特性,高毛利結構 |
營業利益 | $40M(17% 營益率) | +9pp | 高速成長仍能保持正營益,極罕見 |
淨利 | $45M(20% 淨利率) | +11pp | 稅後仍盈利,屬高品質獲利 |
這樣的獲利能力在高成長 SaaS 公司中相當罕見,代表 Figma 不只是燒錢衝用戶,而是已邁入「有利可圖的高速擴張期」。
🌎 二、地域營收分布
地區 | 營收 | 年增率 | 佔比估算 |
---|---|---|---|
美國 | $107M | +40% | 約 47% |
國際市場 | $121M | +52% | 約 53% |
👉 Figma 在國際市場的成長更快,且已略高於美國市場,這顯示其在全球設計師市場正加速擴張。
📊 三、使用者與客戶規模
指標 | 數值 | 年增率 |
---|---|---|
MAU(月活用戶) | 13M | +39% |
付費用戶 >$10K | 11,107 家 | +39% |
付費用戶 >$100K | 1,031 家 | +47% |
NDR(淨美元留存率) | 132% | +7pp |
- 132% 的 NDR 是一個極高指標,意味著現有客戶每年願意花更多錢,且幾乎無流失。
- 高價企業用戶 (>100K) 成長 +47%,顯示 Figma 不只是創作者工具,更是被企業級採用。
- NDR 與 MAU 雙高,構成「快速 + 穩定 +可預測」的成長型 SaaS 金三角。
💸 四、成本與費用結構分析
成本與毛利:
- 成本(Cost of Revenue):$19M(佔營收僅約 8%)
- → 這是非常典型的 SaaS 高毛利結構,服務交付幾乎零邊際成本
營運費用分布(共 $169M):
項目 | 金額 | 佔營收比重 | 評論 |
---|---|---|---|
研發(R&D) | $70M | 31% | 穩定投入,未過度膨脹 |
銷售與行銷 | $69M | 30% | 持續推廣,提升市佔 |
行政(G&A) | $30M | 13% | 控制良好 |
📌 即使研發 + 行銷合計佔了 61%,Figma 仍能維持正營益,代表其用戶成長效率(CAC/LTV)非常強大。
🔹 亮點總結:
- 營收年增 +46% 且已轉盈:罕見的成長 + 獲利並行
- 毛利率 91% + 營益率 17%:極高營運槓桿潛力
- 企業級滲透強(>1,000家客戶每年貢獻超過10萬美元)
- 國際擴張快速 + NDR 132%:成長具可預期性
🔻 潛在風險:
- 大部分功能仍集中於 UI/UX 設計,若無跨領域延伸(影片、簡報、內容)恐成天花板
- 被 Adobe、Canva、Notion 等整合式平台反向整合的可能性
- 市場尚未看到明確的「第二產品曲線」(如 AI、生成式影片等)
Figma 是極具潛力的「設計界 Snowflake + Notion」
- 此 Q1 財報揭示其正處於「營收倍增 + 利潤擴張」的甜蜜點
- 若能延伸至簡報設計、影片剪輯、團隊協作等市場,將真正威脅 Adobe 全面性領導地位
- 如果未來 IPO,Figma 會是市場給予 Salesforce、Snowflake、Canva 等級估值倍數 的明星級 SaaS 股票
Figma 付費客戶成長分析
![[股票分析] Figma (FIG) 基本面分析:挑戰 Adobe、搶攻 Canva 的雲端設計平台](https://globalexploreblog.com/wp-content/uploads/Figma-Paid-Customers.png)
✅ 一、圖表數據概覽
時間點 | 客戶數 >$10K ARR | 客戶數 >$100K ARR |
---|---|---|
Q1’23 | 5,945 | 456 |
Q3’23 | 6,365 → 6,727 | 501 → 558 |
Q1’24 | 8,007 | 701 |
Q3’24 | 9,762 | 876 |
Q1’25 | 11,107 | 1,031 |
成長率 | +86% | +126% |
💰 二、估算 ARR 收入貢獻(保守估算)
▶️ 假設最低 ARR 估算法:
- $10K ARR 客戶:11,107 × $10,000 = $111.07M
- $100K ARR 客戶:1,031 × $100,000 = $103.1M
但由於「>$10K」可能接近 $20K~$50K,>$100K 的企業更可能在 $300K~$1M 之間,這裡僅作「極保守估計」。
📌 結論:僅這兩組企業用戶就可能為 Figma 貢獻超過 $200M ARR。
📈 三、成長特徵與投資分析
1. 高價值客戶驅動成長
- 雖然 $10K 級距客戶絕對數量較多,但 $100K 級距客戶年增率為 126%,顯示 Figma 成功進入企業核心工作流。
- 這與企業導入「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s)」「多人協作」的趨勢密切相關。
2. SaaS 營收黏著度強
- 高 ARR 客戶通常簽年約、續約率高,且會因使用擴展而上升至更高階訂閱層級(即 Net Revenue Retention, NRR 上升)。
3. 利潤潛力遠高於使用者基礎擴張
- 相比免費用戶或小型團隊付費,這些高 ARR 客戶代表「利潤核心」,也是推升 IPO 後估值的主力敘事。
🔍 四、與 Adobe 比較的意義
指標 | Figma(推估) | Adobe(FY24) |
---|---|---|
高價值客戶增速 | +126% / 2年 | ~10% YoY(Document Cloud) |
高價值客戶 ARR 貢獻 | 約 $200M+(推估) | 整體超過 $19B+ |
對大型企業滲透率 | 快速滲透中 | 已高度滲透 |
📌 Figma 雖然基數仍小,但增長曲線遠勝 Adobe Document Cloud,市場可視為高成長「設計 SaaS 股」代表。
重點 | 說明 |
---|---|
📊 成長動能 | 客戶數穩定攀升,尤其是 $100K 以上企業客戶急速成長 |
💵 收入貢獻 | 估算已超過 $200M ARR,具備大型 SaaS 公司雛形 |
🏢 企業化程度 | 顯著進入大型企業級市場,從設計團隊工具升級為工作流程平台 |
📈 投資敘事 | 適合作為「SaaS 第二成長曲線」或「Adobe 雲端替代」的投資標的觀察對象 |
淨美元留存率 Net Dollar Retention(NDR)
![[股票分析] Figma (FIG) 基本面分析:挑戰 Adobe、搶攻 Canva 的雲端設計平台](https://globalexploreblog.com/wp-content/uploads/Figma-Net-Dollar-Retention.png)
淨美元留存率 Net Dollar Retention(NDR)是 SaaS 公司觀察 客戶價值擴張與黏著度的核心指標之一,特別針對年付超過 $10,000 的大客戶。
🔍 一、什麼是 Net Dollar Retention(NDR)?
Net Dollar Retention 指的是:
當期既有客戶的營收(包含續約、擴張升級、扣除流失)/上期該批客戶營收
- 100%:表示現有客戶花得比去年更多,不只是沒流失,還「升級」了
- 通常:
- 120% 以上=極佳
- 130~140%=世界級
- 150%=極罕見(主要出現在產品爆發成長初期)
二、Figma 的 NDR 數據變化趨勢:
季度 | NDR | 評論 |
---|---|---|
Q1’23 | 159% | 初期爆發式成長,企業客戶大幅加倉 |
Q2’23 | 143% | 稍微回落,但仍極佳 |
Q3’23 | 131% | 穩定進入成長後期 |
Q4’23 | 122% | 疫情紅利消退與基期提升後的自然回落 |
Q1’24 | 125% | 開始穩定回升 |
Q2’24 | 130% | 回升明顯 |
Q3’24 | 131% | 穩中向上 |
Q4’24 | 134% | 近兩年最高點之一 |
Q1’25 | 132% | 輕微回落,但仍非常強勁 |
1️⃣ 穩定性極高:
- 即使從初期的 159% 回落,近 5 季都維持在 125%~134% 區間
- 顯示企業客戶持續「擴張使用」Figma,而不是只續約而已
2️⃣ 客戶質量極佳:
- 這代表 Figma 的大客戶:
- 每年都在「買更多用戶授權」
- 或從 Figma 設計 → FigJam 協作 → Prototyping → 研發端整合
- 所以單一客戶貢獻值持續上升
3️⃣ 與產業比較優勢巨大:
公司 | NDR |
---|---|
Snowflake | ~135%(巔峰) |
Datadog | ~130% |
Twilio | ~120% |
Adobe | 沒有公布(但應在 100~110%) |
Figma | 132%(最新) ✔️ |
這代表 Figma 的 SaaS 續航力與擴張性在業界屬於頂尖一線。
📈 對估值的影響:
- 高 NDR 是市銷率(P/S ratio)溢價的重要原因
- 如果 Figma 是尚未盈利的 SaaS,公司若 NDR 能持續 >130%,市場給予 15~20x PS 完全合理
💰 對現金流預測的幫助:
- 高 NDR 公司只需極少新客戶就能持續成長
- 若 Figma客戶維持低流失率 + 高 NDR,即使行銷費壓縮,也能自動擴張
面向 | 評價 |
---|---|
黏著度 | ⭐⭐⭐⭐⭐(企業客戶超穩) |
擴張潛力 | ⭐⭐⭐⭐⭐(NDR 連續多季 >130%) |
可預測性 | ⭐⭐⭐⭐(優於 Adobe、可與 Snowflake 相比) |
估值支撐力 | ⭐⭐⭐⭐(對高 PS 估值提供合理依據) |
估值計算
以下根據 Q1 FY25 財報圖與 SaaS 估值慣例,用三種方法估算 Figma 的合理市值區間
📊 基礎財報資料(Q1 FY25)重點回顧:
項目 | 數值 | 備註 |
---|---|---|
營收(Q1) | $228M | Y/Y +46% ⇒ 年化 ≈ $950M |
淨利(Q1) | $45M | 淨利率 20%,已獲利 |
NDR | 132% | 用戶黏著度極高 |
高價企業客戶(>$100K) | 1,031 家 | +47% Y/Y |
MAU | 13M | +39% Y/Y |
毛利率 | 91% | 超高 SaaS 構造 |
營益率 | 17% | SaaS 中屬於非常罕見的「成長+獲利」雙優企業 |
📐 合理估值模型(一):市銷率(PS ratio)法
📌 假設條件:
項目 | 假設值 |
---|---|
年化營收 | 約 $950M($228M × 4.2) |
SaaS 可比公司 PS 倍數 | 12~25x(依成長與獲利性) |
參考對象:
- Snowflake:成長高但仍虧損,PS ≈ 18~22
- Canva(未上市):據報導2023估值約 26x PS
- Adobe:PS ≈ 10,但成長慢
- Datadog / Cloudflare:PS ≈ 15~20,獲利中等
📈 推算:
PS 倍數 | 預估市值 |
---|---|
12x | $11.4B |
15x | $14.3B |
20x | $19.0B |
25x(極端高估) | $23.8B |
✅ 結論(基準區間):Figma 合理市值約在 $14B~$20B 之間
💰 方法二:本益比(PE)法(少見但適用於已盈利 SaaS)
假設條件:
- 年化淨利 ≈ $45M × 4.2 ≈ $189M
- 假設給予 PE 倍數為:
- 100x(成長股高估值)
- 80x(較合理)
- 60x(保守)
📈 推算:
PE 倍數 | 預估市值 |
---|---|
100x | $18.9B |
80x | $15.1B |
60x | $11.3B |
✅ 可得出結論:PE 法與 PS 法給出的區間幾乎一致
🧠 方法三:相對比較法(對 Adobe 影響推回估)
Adobe 營收約 $23.5B,其中約 10~15%($2.4B~$3.5B)業務與 Figma 重疊
若市場認定 Figma 已接近取代該部分,則:
- 若以「這部分營收價值全轉移到 Figma」估算
- 並給予比 Adobe 更高的 PS 倍數(20~25x),可得:
移轉營收 | PS 估值 | 市值估算 |
---|---|---|
$2.5B | 20x | $50B(上限估值) |
$2.0B | 15x | $30B(偏樂觀) |
👉 這屬於非常樂觀的推估,但合理反映市場「Adobe 成長曲線被奪走」時,Figma可能承接的想像空間。
Figma 合理市值區間估算
分析角度 | 預估市值 |
---|---|
現實基準(PS 15~20x) | $14B~$19B |
上限(市場高度預期) | $25B~30B+ |
下限(保守 PS 12x 或 PE 60x) | $11B~$12B |
合理股價分析
根據Nasdaq提供的 Figma 發行股數(407,680,914 股),以及前面推估的 合理市值區間 $14B~$20B,可以反推出每股的「合理股價範圍」。
📌 一、公式:
合理股價 = 合理市值 ÷ 股數
股數(Shares Outstanding)= 407,680,914 股
🧮 二、計算結果:
假設市值 | 計算式 | 合理股價 |
---|---|---|
$14B | 14,000,000,000 ÷ 407,680,914 | $34.35 |
$15B | 15,000,000,000 ÷ 407,680,914 | $36.80 |
$18B | 18,000,000,000 ÷ 407,680,914 | $44.17 |
$20B | 20,000,000,000 ÷ 407,680,914 | $49.07 |
✅ 三、結論:Figma 的合理價範圍
根據我們以營收、市銷率(PS ratio)、獲利能力推估的模型,Figma 的合理股價應落在:
🎯 $34~$49 / 股
目前 IPO 承銷價格為 $33 / 股。
補充:發行股數
數字 | 代表意義 | 關鍵說明 |
---|---|---|
36,937,080 股 | 本次 IPO 實際對外發行的 Class A 普通股 數量 | 這是本次「新股+老股」總共釋出的數量,不代表公司總股本 |
407,680,914 股 | 上市後的總流通在外股數(Shares Outstanding) | 包含了:創辦人與內部人原本持有的股權、新舊股東的股、這次 IPO 新發行的股份等 |
- 本次 IPO「只是把一小部分股權釋出」給公開市場
- 其他的股份(絕大多數)早就由內部人、VC、機構投資者持有,只是之前未上市、不流通
- 上市後,這些舊股 + 新發行股加總起來,才構成了 總 Shares Outstanding = 407,680,914 股
🔍 再來分拆一下發行結構:
✳️ 根據公告細節:
股份來源 | 股數 |
---|---|
Figma 自行發行(公司募資) | 12,472,657 股 |
現有股東出售(套現) | 24,464,423 股 |
合計(本次 IPO) | 36,937,080 股 |
🧮 整體結構理解如下:
類別 | 股數範圍(概念) | 備註 |
---|---|---|
IPO 釋出(新股+老股) | 約 3,700 萬股 | 市場首次可交易的股數,屬於「浮動股」(float) |
上市前既有股東持股 | 約 3.7 億股 | 包含創辦人、早期投資者、員工(尚未出售) |
上市後總股數 | 407,680,914 股 | 真正的 fully diluted shares outstanding,市值計算依據 |
- IPO 並不是發行公司所有股份,只是一小部分流通出來
- 其餘股份會受到 鎖倉期限制(lock-up period),通常為 6 個月內不能賣
- 但這些股份依然存在於資本結構中,所以會反映在「Shares Outstanding」這個市值計算指標裡
36,937,080 股是這次「公開發行」給市場買賣的股份數量,而 407,680,914 股是 Figma 上市後的總股本數量。前者只是後者的一小部分。
這種安排在 IPO 中很常見,也說明了為什麼即使只釋出 9% 的股份,市值還是會用「全部股份 × 股價」來算(以反映公司整體估值)。
![[股票分析] 聯合健康 UnitedHealth (UNH) 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重點整理及逐字稿](https://globalexploreblog.com/wp-content/uploads/UnitedHealth-Group-75x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