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析] Nu Holdings (NU) 深度分析:與 SoFi 誰才是真正的 Fintech 明日之星?
美股投資,  金融

[股票分析] Nu Holdings (NU) 深度分析:與 SoFi 誰才是真正的 Fintech 明日之星?

Nu Holdings(NYSE: NU) 是拉丁美洲最大之一的數位銀行平台。旗下品牌 Nubank 自 2013 年以零年費、透明費率的信用卡切入市場,在巴西迅速擴張,並延伸至個人貸款、儲蓄帳戶、投資、保險、支付與商業金融服務,發展為拉美的「金融超級 App」。截至 2025 年第二季,Nu 的活躍用戶達 1.23 億、活躍率 83%;成人滲透率約為巴西 60%、墨西哥 13%、哥倫比亞 9%,新市場仍具廣闊空間。

在高通膨與高利率環境下,Nu 仍維持高雙位數成長:Q2 營收 36.68 億美元(+29% YoY)、淨利 6.37 億(+31% YoY,淨利率 17%),效率比降至 28%。存款規模升至 366 億(+41% FXN)、總放款 273 億(+40% FXN);NII 年增 +33%(FXN) 且 風險調整後 NIM 自 8.2% 回升至 9.2%。在產品結構上,信用卡分期計息占比 29%(顯著優於市場 14%),盈利結構持續優化;地域上,墨西哥信用卡客戶達 660 萬(+52% YoY),成為第二成長曲線的核心。

雖然 Q1 財報後市場一度反應冷淡,並伴隨個別人事與股東動態造成短線回檔,但 Q2 的數據顯示核心經營體質持續強化,部分緩解了先前對效率與資產品質的疑慮。作為美股同類型對照,SoFi Technologies(SOFI) 正處於轉盈起點,而 Nu 已在多市場大規模獲利。本篇將以 2025 年 Q2 財報為核心,從商業模式、營運數據與風險、以及估值模型出發,評估 Nu 的中長期投資價值:當前回檔是布局良機,還是估值消化的過程?

Nu Holdings 簡介

[股票分析] Nu Holdings (NU) 深度分析:與 SoFi 誰才是真正的 Fintech 明日之星?

Nu Holdings Ltd.(股票代碼:NU)是一家總部位於開曼群島、營運核心位於拉丁美洲的數位金融科技公司,其主品牌 Nubank 成立於 2013 年,最初以提供無年費、全線上申辦的信用卡在巴西崛起,並迅速吸引大量年輕用戶與未被傳統銀行覆蓋的族群。透過簡潔的用戶體驗、低門檻的產品設計與科技驅動的風控能力,Nu 在短短數年間成為全球用戶數最多的純數位銀行。

Nu Holdings 的業務架構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別:

信用卡業務(Credit Cards)

公司最初的核心業務,以低費率、即時交易通知與靈活支付選項深受歡迎。目前在巴西、墨西哥與哥倫比亞均有發卡業務,累計發卡量達數千萬張,為 Nu 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線之一。

放款與個人信貸業務(Lending)

近年成為 Nu 成長的主要動能。包括無擔保個人貸款與薪資抵押貸(payroll loans),透過用戶信用數據與行為分析實現精準授信。Q1 2025 信貸營收已超越信用卡,顯示放款業務正成為獲利核心。

數位金融生態系(Deposits, Insurance, Investments, SME Banking)

涵蓋儲蓄帳戶、定存、保險、股票與基金投資平台、小型商戶帳戶(NuTap)等,體量雖小但擴張速度快,具備長期交叉銷售潛力與高利潤特性。此部分亦為 Nu 轉型為「超級金融 App」的關鍵支撐。

Nu Holdings 採取 App 為主的直營策略,將所有產品整合於單一平台之中,重視用戶體驗、透明定價與行動化介面設計,極大地降低傳統銀行營運成本,同時建立用戶忠誠度與高互動性。這種「高擴張性 + 高效率 + 低成本」的 Fintech 模式,讓 Nu 能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持續搶占市佔,被譽為「拉美版 Square + Chime + Capital One 的融合體」。


截至 2025 年第一季,Nu Holdings 服務的活躍用戶數已突破 1.19 億人(年增 +19%),並在三大核心市場穩健布局:

  • 巴西:最成熟市場,用戶滲透率超過 50%,金融生態系最完整,也是公司主要利潤來源。
  • 墨西哥: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信用卡已成當地第二大發卡機構,正積極擴張貸款與儲蓄產品。
  • 哥倫比亞:尚在早期階段,但用戶增速與產品接受度迅速上升,具備複製巴西經驗的潛力。

這樣的區域佈局策略,使 Nu Holdings 不僅具備高成長動能與規模優勢,也在發展中市場建立起難以撼動的品牌與用戶基礎,逐步成為拉丁美洲金融數位化浪潮中的領頭羊。

公司基本面與營收來源分析

[股票分析] Nu Holdings (NU) 深度分析:與 SoFi 誰才是真正的 Fintech 明日之星?

🧩 平台整合驅動的數位銀行模式:高效率 + 高槓桿性

Nu Holdings 的商業模式圍繞「數位金融超級App」構建,與傳統銀行仰賴實體分行與人工作業不同,Nu 將所有金融產品(信用卡、貸款、儲蓄、保險、投資等)整合於單一行動應用程式中,透過技術自動化與用戶體驗設計,大幅壓縮營運成本並強化使用黏著度。

Nu 不依賴利差套利,也不像美國 Fintech 依賴廣告與手續費變現,而是透過「以客為本」的設計哲學 + API 化金融引擎,在提升金融可得性的同時建立起極強的信任與用戶黏性。

這種「低邊際成本+全線上操作+高頻交易數據驅動」的模式,使 Nu 能在每一位用戶身上逐步滲透多個金融產品,形成高效率的交叉銷售飛輪。


信用卡與個人信貸:雙引擎獲利模式的成型

Nu 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 淨利息收入(NII),其中又以信用卡與無擔保個人貸款為兩大核心:

💳 信用卡業務:穩定現金流來源與品牌基石

Nu 最早以無年費信用卡打響知名度,在巴西、墨西哥與哥倫比亞迅速拓展發卡量,目前累計信用卡營收為 $952M(+3% YoY)。雖成長趨緩,但仍是最穩定的利息現金流來源,對獲利貢獻大。信用卡用戶往往成為公司產品升級的第一入口。

💸 放款業務(個人貸款 + 薪資貸):主力成長動能

本季放款收入高達 $1,007M(+54% YoY),首次超越信用卡收入,成為 Nu 最快擴張的業務。藉由精準授信演算法與用戶信用評分模型,Nu 能夠在低壞帳風險下快速擴大信貸滲透率。

Nu 正積極擴展有擔保薪資貸(Payroll loans)與商業貸款(NuTap),提升資產品質與穩定性,是轉型為「全能型數位銀行」的關鍵一步。


🧠 生態系產品:打造第二成長曲線的高潛力板塊

除了核心放款與信用卡之外,Nu 亦持續拓展「非利息收入」來源,打造一套完整的數位金融生態系:

🏦 儲蓄與存款(Deposits):

用戶資金可自由存放並獲取日計息,Nu 的總存款規模達 $31.6B(+48% YoY FXN),用於自有資金放貸並降低外部資金成本,是提升 NIM(淨利差)的核心結構優勢。

📈 投資平台(Investments):

提供股票、基金與加密資產交易,雖體量尚小,但單位毛利高。預期未來成為 ARPAC(每用戶平均收入)提升的加速器。

🛡 保險與其他金融產品(Insurance / NuTap):

提供生命保險、手機保險、小型商戶收單服務等,以低成本覆蓋多樣化客群。此類產品尚處早期階段,但具高度邊際利潤潛力。

📌 這些業務構成 Nu Holdings 的「第二成長曲線」,具備高毛利、低人力需求與高擴張性,是長期價值重估的關鍵驅動力。


🌍 地域市場佈局:拉美三國齊發展,區域分工明確

Nu Holdings 目前主要深耕三大核心市場:

市場特性與角色
巴西最成熟市場,收入與獲利穩定,滲透率高。放款結構與 ARPAC 最健全。
墨西哥成長最快市場,信用卡滲透率快速上升,用戶規模持續擴大,邁入信貸轉盈階段。
哥倫比亞尚處導入期,用戶增速快但規模仍小,具備複製巴西經驗的潛力。

📌 這樣的地區佈局讓 Nu 不僅能享有「新市場高成長 + 成熟市場穩定現金流」的雙重結構,也分散了單一市場經濟風險,是其 EPS 成長穩健性的重要基礎。


🧾 收入結構與成長概況總覽

業務部門核心功能營收佔比(估算)特性與挑戰
信用卡(Credit Card)穩定利息收入來源,品牌基礎約 30%成熟穩定、成長趨緩
放款(Lending)主力成長引擎(個人貸款為主)約 35–40%高成長、高風控需求
非利息收入(Fee-based)投資、保險、小商戶收款等約 15–20%毛利高,體量仍小
地域擴張(LatAm Market)巴西穩健、墨西哥加速、哥倫比亞萌芽期全區域交錯滲透率與政策穩定性需持續關注

2025 Q1 財報分析

[股票分析] Nu Holdings (NU) 深度分析:與 SoFi 誰才是真正的 Fintech 明日之星?

🟣 一、營收結構(Revenue Breakdown)

Nu 本季總營收為 $3,668M(+29% YoY),主要來自兩大類:

1. 利息收入(Interest income):$3,129M(+31% YoY)

  • 占總營收的 85%
  • 來自:
    • 信用卡業務(Credit Card):$1,092M(+11% YoY)
    • 放款業務(Lending):$1,128M(+55% YoY)
    • 其他金融產品(如存款利息、貨幣市場工具等):$909M(+36% YoY)

👉 放款收入成長最快,顯示 Nu 積極擴大信貸與借貸產品。

2. 費用與佣金收入(Fee & Commission Income):$540M(+16% YoY)

  • 占總營收的約 15%
  • 來源包括支付手續費、ATM 手續費、帳戶管理費等。

🟢 二、獲利能力分析(Profitability)

1. 毛利(Gross Profit): $1,548M

  • 毛利率為 42%,比去年提高 6 個百分點(pp)
  • 毛利的提升顯示收入成長快於直接成本(如資金成本與信貸損失)

2. 稅前淨利(Pretax Income): $879M

  • 稅前利潤率 24%(+1pp YoY)
  • 稅前獲利來自毛利扣除營運與信貸成本

3. 稅後淨利(Net Income): $637M

  • 淨利率 17%(與去年持平)
  • 稅費為 $242M,稅率約 27.5%

🔴 三、成本與支出分析(Cost Structure)

1. 信貸損失準備(Credit Loss Allowance): $1,012M

  • 表示 Nu 預期未來會有部分借款無法收回
  • 是 Nu 最大的成本支出來源(比毛利還高)

2. 利息與其他成本(Interest & Other): $1,030M

  • 反映資金成本、存款利息等

3. 交易成本(Transactional): $78M

  • 與支付與日常交易處理相關,支出相對較小

4. 營運費用(Operating Expenses): $668M

項目金額占營收比YoY 變化
一般行政 G&A$341M9%+2pp
客戶支援$161M4%+1pp
行銷$67M2%持平
其他營運費用$98M3%+1pp

👉 營運費用總體占比約 18%,隨規模擴張略為增加,需留意是否影響長期營運槓桿。


📊 四、用戶與資產基礎成長(Growth Metrics)

  • 用戶數:123M(+17% YoY)
  • 存款總額:$36.6B(+41% YoY FXN)

👉 存款成長快速,有助於降低資金成本並提高放款能力。


🧠 五、綜合觀察

優勢:

  • 放款與存款業務雙雙高速成長(55% 與 41%)
  • 毛利率與稅前利潤率持續擴張
  • 淨利穩定、規模經濟逐步發酵
  • 用戶基數與信任度提升(123M 客戶)

風險與挑戰:

  • 信貸損失準備依然高企,達 營收的 27.6%
  • 利息與資金成本持續居高,若利率環境惡化將進一步擠壓毛利
  • 行銷費用雖穩定,但客戶支援與G&A費用上升需持續監控

Nu Bank 成長能力分析


📈 一、用戶規模與成長持續性(Customer Growth)

  • 總用戶數:122.7M(年增 +17%)
  • 活躍用戶數:102.2M,活躍率 83%(持平)
  • 新用戶淨增:+4.1M

Nu 自 2021 年第二季以來的用戶數 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 80%,而且即便基期變大,仍維持高速擴張,反映其獲客模式具極高擴散力與規模優勢


💼 二、產品多元滲透(Product Penetration)

Nu 不僅擁有大量用戶,更成功導入多產品策略,進一步提升交叉銷售與變現能力:

產品/客群用戶數年增率(YoY)
投資帳戶用戶36.2M+70%
無擔保放貸用戶13.6M+56%
有擔保放貸用戶6.8M+158%
加密貨幣用戶6.6M+41%
高收入客群3.0M+13%
企業用戶(SMEs)5.2M+23%
信用卡活躍用戶55.0M+11%
  • Nu 正逐步實現「超級App式的金融平台」,高滲透多元產品(信貸、投資、加密、企業金融)。
  • 信貸用戶擴張 +有擔保貸款爆發性成長,強化營收結構並擴大資產基礎。

🌍 三、地區擴張與國際化潛力(Geographic Expansion)

🇧🇷 巴西:

  • 滲透率已達 60% 成人用戶
  • 市場成熟,變現率高,信用卡與信貸為主力

🇲🇽 墨西哥:

  • 用戶數突破 1,200萬
  • 滲透率達 13% 成人人口
  • 存款 YoY +70%,IEP市佔年增14%,放貸年增28%
  • 信用卡用戶年增 52%,顯示正進入飛輪階段

🇨🇴 哥倫比亞:

  • 用戶達 140萬
  • 市佔率提升中,潛在人口滲透空間大

墨西哥已成第二成長引擎,顯現由「巴西單核」轉向「拉美多核」的階段性成果,這種市場複製與擴張能力,是長期成長性關鍵。


🏦 四、放貸與存款成長驅動(Lending & Deposits)

指標數據(YoY)
信貸組合總額$27.3B(+40% FXN)
有息資產組合(IEP)$15.7B(+55% FXN)
總存款金額$36.6B(+41% FXN)
LDR 放貸比率43%(安全但有餘裕)
  • 信貸組合中,有擔保貸款年增 200%,無擔保 +70%,信用卡 +24%
  • 放貸擴張仍有空間,存款穩定且資金成本低(僅為市場利率的 91%)
  • 資產擴張 + 穩定存款 結構,為 Nu 提供可持續性成長動能。
  • 同時兼顧風控與利差,是難能可貴的平衡點。

💰 五、營收變現與單客價值(Monetization & ARPAC)

指標數值年增 (FXN)
每月每活躍用戶營收(ARPAC)$12.2+18%
每月平均成本(CTSC)$0.8

📈 ARPAC 演化:

  • 使用 cohort 分析顯示:客戶黏著越久,平均月收入可從 $5 拉升至 $27+
  • 成本幾乎不隨時間增加,形成極強營運槓桿與長期獲利性

Nu 的客戶生命周期價值(LTV)遠高於CAC(獲客成本),支持其高 ROE(28%)與盈利模式擴張。


📉 六、風控與獲利兼顧(Quality of Growth)

信用品質指標數值變化
15–90 NPL(中期)4.4%改善(-30bps)
90+ NPL(長期)6.6%季節性上升
風險調整後NIM9.2%回升
Coverage Ratio 90+228%穩健水平
  • 信用品質大致維穩,未見惡化跡象。
  • Nu 並非透過高風險貸款換取成長,而是在風險可控下擴大規模

✅ Nu 的成長模式具備五大特色

  1. 高擴張力:多國布局,逐步進入墨西哥與哥倫比亞爆發期
  2. 多產品驅動:從單一信用卡轉型至貸款、投資、加密與企業金融
  3. 極低成本結構:CTSC 僅 $0.8,明顯優於傳統銀行
  4. 變現能力強:ARPAC 持續拉升,展現客戶黏著與信任
  5. 風險控管良好:穩健放貸、低資金成本、高覆蓋率,未見風險失控

👉 這使 Nu 成為一個少見兼具「用戶數量+深度變現+國際複製」的高成長金融科技平台。

近期利空與公司營運風險分析

[股票分析] Nu Holdings (NU) 深度分析:與 SoFi 誰才是真正的 Fintech 明日之星?

⚠️ 一、COO 離職 + 巴菲特清倉:市場信心面打擊,但非基本面危機

  • COO(Youssef Lahrech)離職 確實讓市場短線反應負面,但 Nu Bank 已經成熟分工,其關鍵決策仍由 CEO 兼創辦人 David Vélez 掌控,非技術導向企業對 COO 離職的業務衝擊有限。
  • 巴菲特清倉 屬於投資組合再平衡,巴郡近年也賣出比亞迪與 TSMC,不必解讀為對 NU 基本面轉負。更可能是:
    • 股價已有大漲,實現獲利
    • 成長性下降(但仍強)→ 不符巴郡保守風格

👉 情緒面事件,不代表不能投資。


🏛 二、央行行長加入董事會爭議:政策機會與聲譽風險並存,非致命利空

  • Campos Neto 是具國際聲望的央行總裁,他的加入可能代表:
    • 為公司提供宏觀視角與監管連結
    • 有利於進一步金融創新政策倡議(如 PIX 與 DeFi 整合)
  • 然而,政治立場與外界觀感仍可能引發質疑,需密切監測公關與監管反應。

👉 結構型風險,但目前尚未轉為實質負面影響。


🚦 三、PIX付款反賭提示爭議:屬單一事件,影響極為有限

  • 這類聲譽風波在科技平台常見(如 Apple 遭反壟斷、Meta 涉隱私爭議),若未造成監管處罰或用戶流失,影響僅限媒體與業內壓力。
  • 無證據顯示會對收入、客戶流失造成明顯打擊。

👉 非核心風險,不改變投資論點。


✅ 結論:這些負面消息目前不構成「不宜投資 Nu Bank」的依據

項目是否構成不投資依據原因說明
COO 離職 + 巴郡清倉❌ 否屬情緒面變動,非基本面轉壞
前央行總裁入董事會⚠️ 中性偏正面帶來政策連結,聲譽風險可控
PIX 聲譽爭議❌ 否微小爭議,不構成營運風險

以中長期成長型投資人的角度(1–3年),目前股價反而提供了分批布局機會。
短線雜音會過去,但 Nu 持續擴張用戶與提升變現率的趨勢未變,DCF 與 PEG 估值仍屬偏低區間。

🔍 Nu Holdings(NU) vs SoFi Technologies(SOFI)完整比較分析

[股票分析] Nu Holdings (NU) 深度分析:與 SoFi 誰才是真正的 Fintech 明日之星?

一、基本定位與商業模式比較

項目Nu Holdings(NU)SoFi Technologies(SOFI)
創立背景2013 年於巴西創立,定位「拉丁美洲金融普及化數位平台」2011 年美國創立,起家於學貸再融資,後轉型為一站式金融超市
主要市場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本土市場為主
商業核心數位銀行 App 平台化生態系:信用卡、貸款、存款、保險、投資等三大業務並行:放款 + 金融服務 + 技術平台(Galileo)
核心產品信用卡、儲蓄帳戶、貸款、保險、投資、支付個人/學生/房貸、SoFi Money、SoFi Invest、技術平台 Galileo
平台屬性B2C 為主,透過免費入門產品拓展用戶滲透率B2C+B2B,除了金融產品,也提供技術基礎設施(Galileo)

分析總結
Nu 走普惠金融與極致簡化路線,擁抱新興市場用戶;SoFi 則以技術與產品整合打造數位高端金融體驗,進軍成熟市場。Nu 的模式擴張更快,SoFi 的產品結構更複雜與精緻。


二、財報與成長比較(2025 Q1)

指標Nu Holdings(NU)SoFi Technologies(SOFI)
Q1 營收 YoY+19%(32.5 億美元)+33%(7.71 億美元)
Q1 淨利 YoY+47%(5.572 億美元)首次 GAAP 盈利(7100 萬美元)
EPS(稀釋後)$0.06(略低預期)$0.06(調整後 EPS)
活躍用戶/會員1.19 億(活躍用戶 83%)1091.6萬,第一季新增 80 萬
營收主結構利息收入為主,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中金融服務與技術平台占比 53%;費用收入 41%

分析總結
Nu 的規模與增速明顯優於 SoFi,尤其在用戶滲透與獲利成長方面。但 SoFi 的收入結構更平衡,非利息收入佔比已過半,顯示更抗利率週期波動。值得注意的是,由於Nu的收益主要以巴西幣計算,如果以去年同期的匯率計算,Nu的營收年增長是40%。


三、資本與風險指標比較

指標Nu Holdings(NU)SoFi Technologies(SOFI)
淨利潤率約 17%(5.57 / 32.5 億)約 9%(GAAP 0.71 / 7.71 億)
ROE27%(調整後 30%),效率比率 24.7%5.56%
費用率(Opex/Rev)約 24.7%,效率極高推算約為72%,營運成本仍高於 NU
90+ 天逾期率(NPL)6.5%0.46%,信貸品質明顯更穩健
主要風險匯率波動、拉美政經不穩、COO 離職利率壓力、貸款風險、美國監管與競爭

分析總結
Nu 在費用控制與 ROE 方面優勢明顯,但拉美風險需考量。SoFi 的信用風險披露較完整,風控機制穩健,適合評估風險偏好的投資人。


四、估值與投資性比較

指標Nu Holdings(NU)SoFi Technologies(SOFI)
市值約 600 億美元約 160 億美元
本益比(TTM)約 30 倍(forward PE 約 20 倍)約 33 倍 (forward PE 約 28 倍)
估值特性高速成長,新興市場優勢,市場給予成長溢價處於轉型初期,市場給予轉機溢價但容忍度有限
估值修正風險COO 離職、EPS 低預期造成短線回檔約 -15%估值偏高,稍有利空便易修正

若從「高成長合理估值」出發,Nu 目前的估值尚稱中性偏合理,更推薦 Nu Holdings 的股票

  • 更大的增長潛力
    • Nu 在拉美新興市場(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的未飽和潛力遠超 SoFi 在美國成熟市場的增長空間。
    • 客戶基礎(1.186 億,+19%)和快速增長的新市場(墨西哥 +48%,哥倫比亞 +131%)支持長期擴張。
    • 墨西哥銀行牌照和 Nu Cuenta 將進一步多元化收入,降低對利息收入的依賴(目前 84%)。
  • 強大的財務基本面
    • Nu 的收入(32.477 億美元)、淨利潤(5.572 億美元)和現金流(10.853 億美元)規模遠超 SoFi,提供更強的財務緩衝。
    • ROE(27%)和效率比率(24.7%)顯示高效資本利用和成本控制。
  • 長期價值
    • 拉美數字金融滲透率仍低(巴西 59%,墨西哥/哥倫比亞更低),Nu 的低成本運營(0.7 美元/客戶)和高 NPS 確保競爭優勢。
    • 雖然外匯波動(19% vs 40% FX 中性)是短期挑戰,Nu 的衍生品對沖和市場多元化(墨西哥、哥倫比亞)將逐步緩解影響。
  • 風險可控
    • 儘管 Nu 的 NPL(6.5%)高於 SoFi(0.46%),其 ECL(34.31 億美元)和資本充足率(Nu Brazil 16.9%)足以覆蓋風險。
    • 監管風險(Resolution 4.966、Pillar Two)影響可預測,且 Nu 的多國運營分散風險。

SoFi 的吸引力

  • SoFi 適合尋求穩定性和低風險的投資者,其多元化收入(費用 41%)、優質資產質量(逾期率 0.46%)和品牌建設(7% 知名度)提供穩健成長。
  • 然而,其規模較小(收入 7.71 億美元)且受美國市場競爭限制,短期內難以達到 Nu 的增長幅度。

NU 股票合理價計算


以P/E、EV/Revenue、PEG ratio 計算合理股價(依 Q2’25 財報)

方法核心假設保守情境核心情境樂觀情境
P/E年化 EPS = 0.537 美元保守 P/E 20×、核心 P/E 26×、樂觀 P/E 28×10.74 美元13.96 美元15.04 美元
EV/Revenue年化營收 = 146.72 億美元股本 4.75B 股保守 EV/S 4×、核心 5×、樂觀 5.5×12.35 美元15.44 美元16.99 美元
PEG ratio年增速假設 25%EPS = 0.537 美元保守 PEG 1.0、核心 PEG 1.2、樂觀 PEG 1.313.43 美元16.11 美元17.45 美元
  • 保守估值區間:10.7 – 13.4 美元
    (假設市場只給與增長率匹配的倍數,或增長略放緩至 20%)
  • 核心合理價:14 – 16 美元
    (反映 Nu 仍在高 ROE + 25% 成長的穩健高成長期)
  • 樂觀目標價:17 – 17.5 美元
    (假設新市場爆發、資產品質維持,市場願意給 PEG > 1.2 的溢價)

現金流折現法估算合理股價

進行現金流折現法(DCF)所需的關鍵數據:

  • 2025 年上半年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約 13.26 億美元
  • 2025 年上半年淨利(Net Income):10.49 億美元
  • 2025 年上半年總收入(Total Revenue):69.62 億美元
  • 流通在外股數(Share Count):約 47.6 億股

步驟與假設

  1. 年度化 FCF:13.26 億 × 2 = 26.52 億美元
  2. 未來 5 年 FCF 成長率:假設 25%(高成長金融科技公司水準)
  3. 第 6 年後永續成長率:假設 4%(長期宏觀經濟水準)
  4. 折現率(WACC):假設 10%(新興市場金融科技風險)
  5. 計算 5 年 FCF 預估,再用 Gordon Growth Model 算終值並折現
  6. 最後除以股數,得到每股合理價

計算結果(單位:億美元)

年度FCF 預估折現後 FCF
202526.5224.11
202633.1527.39
202741.4431.12
202851.8035.28
202964.7539.91

終值計算(2029 年後):
2029 年 FCF × (1 + g) / (r – g) = 64.75 × 1.04 / (0.10 – 0.04) = 1121.3 億
折現回 2025 年:1121.3 ÷ (1.1^5) ≈ 696.4 億


企業價值(EV) = 24.11 + 27.39 + 31.12 + 35.28 + 39.91 + 696.4 ≈ 854.21 億美元

每股合理價 = 854.21 億 ÷ 47.6 億股 ≈ 17.94 美元


📌 結論
根據 DCF 模型與上述假設,Nu Holdings 合理股價約 18 美元
若市場給予更高成長預期(如 30% FCF CAGR),估值可能接近 21–22 美元;反之若成長低於 20%,合理價可能降至 15–16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