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日本吉野 日本南北朝時期的皇室分裂
在日本悠久的歷史中,通常以天皇駐地作為首都,自從西元794年,日本第50任天皇,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也就是現在的京都市,這裡就一直是日本首都,然而在歷史上,曾經在同一時間出現同時在位的天皇,分別以平安京以及吉野行宮作為京城,這時期被稱為日本的南北朝時期(1336–1392年),代表了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的對立。這個時期誰代表正統,他的駐地就是日本首都,1911年,明治天皇宣布南朝(大覺寺統)為正統,北朝歷任天皇得以保留帝號,但日本政府不承認北朝(持明院統)為正統,儘管歷史上後小松天皇及其後續的天皇(包含明治天皇)均來自持明院統。這一決定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其背後卻涉及複雜的政治與意識形態背景。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的分裂起源、歷史發展,以及明治天皇對南朝正統性的認定,並分析其中的意義,以了解吉野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
一、日本皇室的分裂起源
後嵯峨天皇的繼承問題
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的分裂可以追溯到第88代後嵯峨天皇(在位:1242–1246年)。後嵯峨天皇退位後,禪位給長子後深草天皇,但後來因為寵愛幼子,因而逼退後深草天皇,廢長立幼,改立次子龜山天皇。長子後深草天皇的後裔形成了持明院統,而次子龜山天皇的後裔則形成了大覺寺統。
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的形成
後深草天皇退位後,龜山天皇繼位並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而非還給後深草天皇一系。這導致兩派正式分裂:
- 持明院統:以後深草天皇及其後代為代表,因其隱居地在京都的持明院而得名。
- 大覺寺統:以龜山天皇及其後代為代表,因其隱居地在京都的大覺寺而得名。他在退位後,以「上皇」身份居住於京都的大覺寺,並透過院政維持對皇室和政權的影響。
這場分裂在鎌倉幕府的干預下達成了名為「両統迭立」的協議,規定由兩統輪流即位。然而,這種妥協並未真正解決問題,最終導致南北朝時期的對立。
二、皇統分裂後的皇位繼承到南北朝的形成
後草深天皇(持明院統)與龜山天皇在成為上皇後的影響
龜山天皇(大覺寺統)與後深草天皇(持明院統)這兩位兄弟天皇雖然在位期間的影響力有限,但他們在退位後的長壽使得兩人分別成為大覺寺統與持明院統的核心代表人物。他們的影響對後續日本皇室的分裂及皇位繼承之爭起到了深遠作用。
1. 政治影響力
龜山天皇
- 積極參與政治:
- 龜山天皇在退位後成為上皇,並試圖通過院政加強大覺寺統的影響力。他在隱居於大覺寺期間,成為該統的實際領袖。
- 他積極推動自己的子孫繼承皇位,最終促成其子後醍醐天皇的即位。後醍醐天皇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創立者,對日本歷史影響深遠。
- 鎌倉幕府的不信任:
- 龜山天皇的政治操作使鎌倉幕府逐漸傾向支持持明院統。幕府對龜山天皇及其子孫的防範和控制,反映了龜山上皇及其後代後醍醐天皇試圖突破幕府權威的意圖。
後草深天皇
- 以幕府為後盾:
- 後深草天皇雖未建立院政,但他在退位後與鎌倉幕府保持緊密聯繫,確保了持明院統在政治鬥爭中的優勢地位。
- 他的子孫,如後伏見天皇,在鎌倉幕府的支持下繼位,使持明院統逐步獲得對皇位的更多控制。
- 低調影響,但持久有效:
- 後深草天皇並未像龜山天皇那樣積極干預政治,但他在隱居期間通過與幕府合作,維持了持明院統的繼承權,形成了一種“幕府—持明院統”聯盟。
2. 家族與皇統的延續
龜山天皇
- 大覺寺統的代表:
- 龜山天皇的後代形成了大覺寺統。他的積極行動使得其孫後醍醐天皇成為大覺寺統中最具影響力的天皇,並直接引發南北朝的對立。
- 皇統理念的堅持:
- 大覺寺統強調天皇親政與皇權的神聖性,這一理念影響了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及南朝的正統性主張。
後草深天皇
- 持明院統的奠基者:
- 後深草天皇的後代形成了持明院統,其孫後伏見天皇及後續天皇多數來自此統。他在幕府的支持下,逐步奠定了持明院統在皇位上的優勢。
- 以穩定為目標:
- 持明院統更加注重與幕府的合作,避免直接對抗,以求在政治局勢中保持穩定與延續。
3. 對南北朝的影響
龜山天皇
- 直接導向南北朝分裂:
- 龜山天皇的積極干預與其後代(後醍醐天皇)的行動,是南北朝分裂的直接導火索。大覺寺統堅持天皇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抗幕府及持明院統的影響。
後草深天皇
- 穩定北朝的基礎:
- 後深草天皇的影響體現在北朝的形成與穩定。持明院統與室町幕府的緊密合作,為北朝的延續奠定了基礎。
4. 生活與隱居地
龜山天皇
- 隱居於大覺寺:
- 龜山天皇退位後隱居於京都的大覺寺,並在大覺寺開設院政,該寺院成為大覺寺統的象徵,並在南朝時期扮演重要的精神與政治角色。
- 佛教與政治結合:
- 龜山天皇在隱居期間的活動常與佛教有關,他以此為手段凝聚支持,強化大覺寺統的神聖性。
後草深天皇
- 隱居於持明院:
- 後深草天皇隱居於京都的持明院,其後代因此被稱為持明院統。持明院作為象徵性場所,體現了他的家族對皇統的延續。
- 更偏重佛教修行:
- 後深草天皇的隱居生活較為低調,主要偏向宗教活動,與龜山天皇的積極政治干預形成對比。
5.影響:後嵯峨天皇以後的天皇與所屬皇統
後嵯峨天皇(在位:1242–1246年)
- 未分統,為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的共同祖先。
後深草天皇(在位:1246–1259年)
- 持明院統。
龜山天皇(在位:1259–1274年)
- 大覺寺統。
後宇多天皇(在位:1274–1287年)
- 大覺寺統。
伏見天皇(在位:1287–1298年)
- 持明院統。
後伏見天皇(在位:1298–1301年)
- 持明院統。
龜山天皇(院政)(1287–1305年)
- 以大覺寺統為背景,對天皇選擇施加影響。
後二條天皇(在位:1301–1308年)
- 大覺寺統。
花園天皇(在位:1308–1318年)
- 持明院統。
後醍醐天皇(在位:1318–1339年,1336年開始分裂成南北朝)
- 大覺寺統。
三、南北朝的開始與影響
後醍醐天皇與建武新政(1318年~1336年)
後醍醐天皇即位
後醍醐天皇(1318年即位)是大覺寺統的天皇,他拒絕接受兩統迭立制度,試圖打破幕府對皇室的控制。他的統治標誌著皇權的集中化努力,這在建武新政中達到高潮。
推翻鎌倉幕府
後醍醐天皇於1331年發動「元弘之亂」,試圖推翻鎌倉幕府的控制。雖然早期失敗並被流放至隱岐島,但他於1333年聯合倒戈的武士足利尊氏和新田義貞成功推翻鎌倉幕府,結束了武士政權的長期統治。
建武新政的失敗
1334年,後醍醐天皇開始實行「建武新政」,意圖恢復天皇親政,強化中央集權。然而,這一改革忽視了地方武士的利益,加之權力分配不均,導致廣泛不滿。1336年,足利尊氏倒戈並擁立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結束了建武新政。
南北朝時期
南朝的建立
後醍醐天皇拒絕承認光明天皇的正統性,於1336年逃至吉野(今奈良縣),建立南朝(大覺寺統)。南朝的主張以「天皇直系皇權的神聖性」為基礎,認為皇位不可分割,並反對武家政權對皇室的干涉。
北朝的建立
足利尊氏於京都擁立光明天皇,建立北朝(持明院統)。北朝成為室町幕府的政治工具,其存在完全依賴於幕府的支持。
持久戰與南北朝的衝突
南北朝時期的衝突主要表現在軍事與政治層面。南朝在吉野地區及周邊地方形成根據地,依賴地方豪族的支持。而北朝則依靠幕府的軍事力量,在京都和主要城市保持穩定。戰爭多集中在京都和吉野地區,但雙方也在地方展開爭奪戰,持續了數十年。
南北朝的對比
南朝(大覺寺統) | 北朝(持明院統) | |
皇室主張 | 皇權神聖、天皇親政 | 幕府與皇室合作,依賴武家支持 |
天皇駐地 | 吉野(奈良縣) | 京都 |
軍事支持 | 地方豪族、武士階層 | 室町幕府 |
統治特色 | 強調天皇權威與獨立性 | 武家(幕府)與皇室的聯合統治 |
南北統一:明德和約(1392年)
1392年,在第三代室町將軍足利義滿的斡旋下,南北朝達成統一協議(明德和約):
- 南朝的後龜山天皇放棄吉野,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
- 和約約定兩統將再次交替繼位,但這一承諾並未實現。從此以後,皇位由持明院統的後代壟斷,南朝的皇統(大覺寺統)被徹底排除。
四、明治天皇為何認定南朝為正統
南朝正統性的理念根基
南朝天皇(尤其是後醍醐天皇)強調天皇統治權源於神授,並且皇位不可分裂,這與持明院統依賴武家(如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支持形成鮮明對比。南朝的這種理念為天皇權威的神聖性奠定了基礎。
明治政府的政治考量
明治時代的國家建設需要鞏固天皇的至高無上地位,而南朝的正統性觀念恰好與明治維新時期「尊皇攘夷」與天皇中心國家的建構目標相契合。通過宣布南朝為正統,明治政府成功塑造了以天皇為核心的統一國家認同。
天皇親政與國家建構
後醍醐天皇的「天皇親政」思想被視為明治天皇恢復皇權的重要歷史先例。通過承認南朝為正統,明治政府強調了天皇在日本歷史上的不可取代性,並將其與現代化進程結合起來。
五、吉野與南北朝的歷史景點
吉野神宮的歷史與意義
吉野神宮位於奈良縣吉野町,建於明治22年(1889年),是明治天皇為了紀念後醍醐天皇而設立。吉野神社周圍風景秀麗,每年吸引大量遊客與歷史愛好者前來拜訪。2004年,吉野神宮與周圍史跡以「紀伊山地的聖地及朝聖路」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
金峰山寺(吉水院)與南朝的政治核心
吉野山的金峰山寺與其子院吉水院,是南朝時期的重要據點。後醍醐天皇在被足利尊氏驅逐後,曾在吉水院暫住並將其作為臨時御所。這些宗教建築既是南朝的象徵,也是當時天皇進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金峰山寺因其歷史價值與宗教意義,與吉野神宮同樣以「紀伊山地的聖地及朝聖路」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見證。
日本皇室的歷史分裂與統一,不僅是權力爭奪的結果,更是意識形態與政治需求的產物。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的分裂源於後嵯峨天皇的繼承問題,而南北朝的對立進一步反映了天皇制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演變。這一歷史事件對理解日本天皇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