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科技,  美股投資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2025年第一季,Google 繳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營收年增 12%、淨利暴增 46%、雲端與廣告業務雙雙超預期,毛利率與營業利潤率也持續擴張。從財報數據來看,Google 的營運體質明顯穩健,盈利能力創下歷史高點。然而,儘管財報強勁,股價卻遲遲無法突破區間,市場對於Google的前景仍然有疑慮。隨著生成式 AI 重塑搜尋邏輯,Google 正面臨來自內部 Gemini 搜尋產品轉型的風險,以及來自微軟與 OpenAI 的外部夾擊。同時,美國司法部對 Google 搜尋與廣告主導地位的反壟斷訴訟已進入實質審判階段,一旦裁定不利,甚至可能面臨 Chrome 或搜尋廣告的業務拆分,對其商業模式構成結構性挑戰。

當生成式 AI 的創新推力與反壟斷的監管風暴同時發酵,Google 是否仍能撐起「科技巨頭」的估值標準,將成為市場最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從財報數據、AI 搜尋發展、監管風險與估值面,全面解析目前美股7巨頭中本益比最低的Google,當前股價是否反映價值低估,或僅是估值下修的開端?

Google 公司介紹:從搜尋霸主到 AI 平台巨頭,Google 的進化之路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Google 成立於 1998 年,由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創立,初期以搜尋引擎為核心業務,經過二十多年發展,Google 不僅建立起全球最大的搜尋廣告帝國,也憑藉 Android、YouTube、Chrome、Gmail 等產品成為全球數位生活的基礎建設之一。

2015 年,公司重組為控股架構,由 Alphabet Inc. 成為母公司,Google 成為其主要子公司之一,負責營運核心的搜尋與廣告業務。此舉讓其他高風險、長期性項目(如自駕車 Waymo、生技 Verily、投資事業 GV 等)得以獨立運作,避免影響本業財報表現。

自 2015 年以來,Sundar Pichai 出任 Google 執行長,並於 2019 年進一步升任 Alphabet 執行長,統籌集團資源與策略方向。他在任內大幅推動產品整合與 AI 佈局,近期更主導 Gemini 模型開發與搜索整合,試圖引領公司邁向生成式 AI 世代。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 雖然已退出日常管理,但仍透過持股(2人合計持有約10%股份)與技術指導,對 Google 保有影響力與控制權。

目前 Google 的業務可概分為三大支柱:

  1. 廣告(Google Services):包含搜尋廣告、YouTube、Google Play 等,仍是主要獲利來源,占營收比重約七成。
  2. 雲端運算(Google Cloud):2023 年起開始貢獻穩定獲利,成為對標 AWS 與 Azure 的第二成長引擎。
  3. 其他業務(Other Bets):尚未獲利但具潛力的實驗性項目,例如 Waymo、DeepMind、Calico 等。

Alphabet 在生成式 AI 時代快速佈局,推出 Gemini 模型整合進搜尋引擎、Gmail、Docs、Android 等產品,並將 AI 能力深入嵌入 Google Cloud 與 Workspace,試圖以平台級規模擴大影響力。

如今的 Google,不再只是搜尋引擎公司,而是一家橫跨雲端、AI、平台工具與終端應用的科技平台巨頭。然而,也正因其規模與影響力過大,反壟斷訴訟與政策監管正成為未來營運的最大不確定性之一。

公司基本面與商業模式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平台式雙引擎架構:搜尋廣告 + 雲端 AI 平台

Google(Alphabet)的營運結構具備高度平台化特性,不同於傳統廣告公司只仰賴單一媒介或代理收入,Google 同時掌握全球流量入口(搜尋 + Chrome + Android)與廣告分發平台(YouTube + AdSense),並進一步垂直整合至雲端與 AI 計算基礎建設,建構出一套「搜尋 + 廣告科技 + 雲端 AI + 生態綁定」的數位商業閉環。這種結構不僅提供龐大的現金流,更使公司具備高度的技術槓桿與產業支配力,能將用戶行為、商業需求與開發者工具整合為一體。


Google Services:高獲利主力與流量壟斷平台

作為 Alphabet 最核心的獲利來源,Google Services 包含搜尋引擎(Search)、YouTube、Gmail、Chrome、Google Play 等關鍵服務,為公司提供穩定的現金流與龐大的數據資產。本業務群約占 Alphabet 營收的 75%,其中搜尋廣告與 YouTube 為雙引擎核心:

  • 搜尋廣告具備強烈意圖導向(Intent-based),憑藉關鍵字匹配與精準廣告投放,擁有極高轉換率,是數位廣告轉型的標竿模式。
  • YouTube 廣告則以用戶參與度與觀看行為為基礎(Engagement-based),透過演算法推播與長短影音結合,實現品牌曝光與效益最大化。

此外,Google Services 所涵蓋的產品生態系(Android、Chrome、Maps、Gmail 等)彼此深度綁定,提供難以替代的使用體驗與跨裝置一致性,使用戶流失成本極高,成為廣告業務的自然延伸與護城河。


Google Cloud:成長性與技術領先的 AI 平台引擎

Google Cloud 是 Alphabet 過去五年來持續投入的第二成長引擎,在 2023 年開始實現營業利益轉正,2025 Q1 季度營收達 123 億美元,年增 +28%,展現強勁成長動能。Google Cloud 可細分為三大模組:

Google Cloud 子業務主要功能說明營收特性
IaaS / PaaS 基礎雲服務雲端儲存、運算、容器化(如 GCP、Kubernetes)對標 AWS / Azure,價格競爭強
Google WorkspaceGmail、Docs、Meet 等生產力工具與企業授權版穩定訂閱收入,進入教育與企業市場
Vertex AI / Gemini提供大模型訓練、推論、API 平台與 AI 開發工具高毛利,技術護城河深,具平台效應

與 AWS (Amazon) 或 Azure (Microsoft) 相比,Google Cloud 的優勢在於強大的 AI 原生整合能力。無論是透過 Gemini 模型提供 API、部署在 Workspace 中實現 AI 辦公自動化,或在 Cloud 上提供客製化的企業解決方案,Google Cloud 已逐步建立起「AI + 雲端整合平台」的市場地位。


生態系整合 + 廣告科技雙護城河,維持平台主導地位

Google 的關鍵護城河來自兩大核心資產:

  1. 生態綁定力:從 Android 系統、Chrome 瀏覽器到 Gmail 與 Maps,每個產品都在不同使用場景中牢牢抓住用戶注意力與數據來源,這種多層次綁定降低了轉移成本,也強化了 AI 模型訓練與產品跨推能力。
  2. 廣告科技能力:Google 長年深耕 AdSense、AdWords、DoubleClick 等廣告平台,結合 AI 進行自動出價(Smart Bidding)、內容分析(Vision / NLP API)與受眾再行銷,是全球唯一能夠「即時理解需求、即時分發內容」的廣告系統。

整體而言,Google Services 貢獻穩定現金流,Google Cloud 承擔成長與技術擴張,而生態系平台與 AI 廣告科技則提供結構性競爭優勢,三者相輔相成,構築出一套全球最完整的數位商業模型。市場普遍認為,Google Cloud 的 AI 原生平台潛力與搜尋廣告的獨佔地位,將是 Alphabet 下一個十年的價值核心。

YouTube 已成美國人最花時間的電視平台,穩定超越 Netflix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根據 Nielsen 最新統計,截至 2025 年 3 月,YouTube 已佔據全美 12% 的 TV 收視時數(TV Time Market Share),不僅長期穩定領先 Netflix,更在過去一年穩步提升,從 9% 成長至 12%。相較之下,Netflix 長期停留在 8–9% 區間,增長停滯。

這代表 YouTube 不再只是「手機上短影音」的工具,更正逐步成為主流電視觀看平台的一部分。憑藉龐大的內容庫、創作者經濟以及日益增長的 Connected TV 使用者,YouTube 成為廣告主投放預算時最無法忽視的「高黏著、高互動」平台。

對 Google 而言,這不僅鞏固了 YouTube 廣告的營收基礎,也讓其在與 Netflix、Disney+ 等訂閱制平台的競爭中取得差異化優勢:免費、有彈性、AI 驅動推薦,並與搜索、Gmail、Android 等形成生態整合。

Google Cloud:從連年虧損走向穩健獲利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Google Cloud 是 Alphabet 近年投注資源最深的業務之一,涵蓋 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與 Workspace 雲端辦公工具。自 2020 年以來,Google Cloud 的營收穩定攀升,從 2020 年 Q1 的 28 億美元一路成長至 2025 年 Q1 的 123 億美元,幾乎成長了 4 倍以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起 Google Cloud 開始轉虧為盈,不再是集團的燒錢部門,而成為持續帶來營業利益的獲利引擎。2025 年第一季,Google Cloud 已繳出 22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展現出極強的規模經濟效應。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雖然 Google Cloud 的年增率自 2021 年高峰的 54% 逐步回落至目前的 28%,但這樣的趨勢更多反映出從初期擴張走向規模化獲利的轉型過程。尤其在 2024 年重新回升至 35%,顯示 AI 應用帶來的新一波動能正在醞釀。搭配穩健成長與已轉正的營業利益,Google Cloud 已具備作為第二獲利引擎的實力。

2025 Q1 財報分析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 一、總體概覽(財報主幹)

指標數值年增率重點
總營收$90.2B+12%(常匯+14%)全事業群雙位數成長
營業利潤$30.6B+20%營業利潤率提升至 34%(+2pp)
淨利(淨收入)$34.5B+46%主要來自 AI + 投資收益
EPS(稀釋)$2.81+49%遠優於預期
Google Cloud 營收$12.3B+28%強勁增長,營業利益翻倍
YouTube 廣告$8.9B+10%成長動能恢復
Search & other$50.7B+10%最根本業務持續穩健

🔍 觀察重點:毛利率、營益率、淨利率皆年增提升,尤其 EPS 年增高達近五成,展現「高營收成長 + 營運槓桿擴張」的優化效應。


📊 二、營收結構分布

🔹 廣告業務(Ad Revenue:$66.9B,+8% YoY)

  • Google Search 廣告:$50.7B(+10%)➡️ 絕對核心
  • YouTube 廣告:$8.9B(+10%)➡️ Shorts 與TV廣告回溫
  • Google AdMob(AdSense + Ad Manager):$7.3B(-2%)➡️ 稍有下滑

🔸 非廣告業務(Non-Ads)

  • Google Cloud:$12.3B(+28%)➡️ 第二成長曲線
  • Google Play / Devices / YouTube Premium:$10.4B(+19%)
  • 其他:$0.7B

🔍 觀察重點:廣告仍佔主體,但 Cloud 成長最快,且佔營收比例持續擴大。


🔍 三、三大成長引擎

1. 📱 Google Services:穩定回歸主導地位

  • 總營收 $77.3B(+10%)
  • Search & Other:佔公司總營收超過50%,仍為營收核心
  • YouTube Ads:營收增長10%,證明 Shorts 變現有改善
  • 訂閱/裝置(Google One, Pixel, YouTube TV):年成長19%,創新高

2. ☁️ Google Cloud:連續轉盈,AI 帶動需求

  • 營收 $12.3B(+28%)
  • 營業利潤由 $0.9B → $2.18B,獲利翻倍
  • 受惠於 GCP AI 基礎設施、Workspace 穩定客戶

3. 🤖 AI 推動產品升級(Gemini 2.5)

  • Gemini 月活用戶達 15 億人
  • 整合進 Search、Workspace、Cloud 服務,建立未來變現管道
  • CEO 強調 Gemini 是「全堆疊 AI 解法」的核心動能

💸 四、支出與獲利

成本結構:

  • 成本(Cost of revenues):$36.4B
  • 營運費用(Operating expenses):$23.3B
    • R&D:$13.6B(佔 15% 營收)
    • S&M:$6.2B(佔 7% 營收,+1pp)
    • G&A:$3.5B(維持 4%)
  • TAC(Traffic Acquisition Cost):$13.7B(買預設流量)

🔍 亮點分析

  • R&D 支出維持高比重,說明 AI 與基礎設施投入未減
  • S&M 增幅代表 Cloud、Pixel 等產品市場投入擴大
  • 淨利率暴增至 38%,說明效率提升與部分投資收益貢獻顯著

💰 五、現金流與股東回饋

項目數值(Q1 2025)年變動
營業現金流$36.2B+25%
自由現金流$18.95B持穩
股東回饋股利 $2.4B(增 +5%)、回購 $15B新增 $70B 回購授權

💡 除了成長性,Alphabet 也展現了強大的資本效率與穩定現金流體質。

📉 Google 的利空風險分析:反壟斷監管壓力與AI 搜尋顛覆

一、反壟斷與監管壓力:法律戰線拉長、潛在處罰尚未完全反映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 2024年8月,美國法院已裁定 Google 在搜尋領域為非法壟斷,並進入「補救方案階段 (remedies phase)」。
  • DOJ 提出具體建議,包括強制 Google 拆分 Chrome 或 Android、禁止排他性搜尋條約、強制開放使用者搜尋數據給競爭者。
  • 法官 Amit Mehta 已於 2025年4月建立聆證程序,預計最終裁定會在 2025年8月前出爐,但由於可能上訴,整個程序可能延續至 2026 年。

🛡️ Google 的官方立場(在法庭上的辯護)

  1. 使用者不是被迫,而是選擇:
    • Chrome、Search、Android 都是免費產品,沒有綁定義務。
    • Google 搜尋勝出,是因為「產品品質高」,不是靠壟斷。
  2. 市場有競爭者:
    • 微軟有 Bing,蘋果用 Safari 預設也是 Google。
    • 用戶可以一鍵改成 DuckDuckGo、Yahoo 等。
  3. 事實證據:
    • 在 iPhone 上(Safari 預設是 Google),用戶仍大量使用 Google 搜尋。
    • 即使在非 Chrome 瀏覽器,Google 搜尋的市佔率還是超過 90%。

🔎 換句話說,Google說:「我們贏,是因為大家喜歡我們。」


⚖️ 法院與 DOJ 的反駁邏輯(為什麼還是說Google壟斷)

雖然使用者用的是免費的 Google,但法院更關心的是這件事:

「Google是不是花大錢,讓別人不能選擇別的選項?」

例如:

手段法院認為是壟斷的原因
Google 每年付 200 億美元 給蘋果確保 Safari 永遠預設是 Google(不是靠實力,是用錢)
Android 設備預裝規定若想預裝 Play 商店,就必須預設 Google Search、Chrome
禁止廠商與其他搜尋引擎簽約有些條款讓手機廠不能輕易選擇 Bing 或 Yahoo 作預設

這些「排他合約」被法院認為是一種封鎖市場競爭、維持搜尋壟斷地位的行為。


法官會不會真的判拆分?還是只是罰錢了事?歷史上有沒有先例?

⚖️ 一、這次的法官是誰?風格如何?

🇺🇸 美法院主審法官:Amit Mehta(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

特點評價
任命者歐巴馬政府(民主黨偏反壟斷立場)
背景高知識份子、法理嚴謹、對科技業熟悉
過往態度曾經批評 Google 的「搜尋預設合約」有「不公平優勢」
最近動向已於 2024 年底裁定 Google 違反反壟斷法,目前進入「補救階段」

🔍 重點:
Mehta 法官不是那種一開庭就喊「拆公司」,但他非常重視市場公平與用戶選擇權,傾向用「結構性調整」(如限制預設、強制資料開放)來恢復競爭。

👉 推測:

不太可能直接裁定「拆掉 Chrome」,但很可能會:

  • 拆 Chrome/Android 搜尋預設條款
  • 強迫 Google 開放 API 與數據給競爭者
  • 禁止綁約、限制對 OEM 的金錢激勵

📚 二、歷史上有沒有真的「拆分」過的科技公司?

✅ 有,而且最知名的案例就是這個:

🧨【微軟反壟斷案(1998–2001)】

案情微軟將 IE 綁定 Windows,壓制 Netscape 瀏覽器,違反反壟斷法
法官裁定(2000)要求「拆分微軟」成 OS 部門與軟體應用部門兩家公司
最終結果微軟上訴成功,法院改判只需修改商業行為,不必拆分

📌 後果:

  • 微軟股票大跌、10 年橫盤
  • 開始鬆綁 Windows 綁定政策,市場競爭恢復(Chrome、Firefox 就是在這時崛起)

🔍 Google 現在的案子 幾乎就是當年微軟的翻版,只是主角換成「Chrome+Search」而已。


🧭 三、會拆嗎?機率多高?

結果類型機率說明
✅ 修改預設條款、開放搜尋選項(不拆)70%符合法院「恢復競爭」的目的、較易執行
🔥 拆分 Chrome 或 Android20%若 Google抗拒或行為未改善,可能成為制裁選項
🧨 拆 Google 搜尋引擎本體<10%非常極端,幾乎不可能,會導致太多商業混亂
  1. 不需要因「會拆公司」而恐慌,但要理解這會影響 Google 的壟斷優勢與利潤率
  2. 最壞情境是:
    • 行動端預設搜尋權被取消
    • 搜尋廣告收入下滑 10~20%
    • 本益比維持壓縮在 15x 以下
  3. 長期投資者可以等待市場過度反應時低接(例如回到 $145 附近)

這不會讓 Google 倒,但會讓它從「搜尋帝國」變成「一流競爭者」,而不是無敵霸主。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目前給它超低的本益比(15x)、而不是像微軟的 35x。
不是因為產品差,是因為市場優勢可能「被拆掉」

Google 如何應對?

🛡️ 一、Google 目前正進行的「軟性解套」策略

應對策略說明背後邏輯
🔁 預設搜尋彈性化在歐盟已經開始允許 Android 裝置出廠時提供「搜尋引擎選單」讓用戶自己選擇嘗試「讓監管放過我」,避免強硬拆分
🔓 開放 API 和搜尋演算法可讀性提供 Gemini API、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 測試版、公開排名準則避免被控「封鎖競爭者」
🧱 提升 Gemini 與 Android 的深度綁定將 Gemini 接入所有 Android 系統層級服務、取代「搜尋列」把流量從傳統 Google Search 轉向 AI Assistant,創造一個新平台、避免現有 Search 被拆走就完蛋

這些手段不是公開承認會被拆,而是「把被拆的風險變成沒差」。


🧩 二、假設 Chrome 真被拆掉,Google 的備案是什麼?

✅ 1. 用 Gemini 取代傳統搜尋入口

  • 現在 Android 已經預設 Gemini 為 Assistant,不再是搜尋欄
  • 未來即使 Chrome 不是 Google 的,只要你用 Gemini 搜資訊 → 一樣跑進 Google 廣告生態系

🔍 結論:Google 不怕你不用 Chrome,只怕你不用 Gemini。

✅ 2. 直接用其他載具打回市場

替代工具功能若 Chrome 被拆,可做什麼?
Android 原生搜尋入口系統層級、不可移除將廣告與搜尋整合進作業系統本身
Gemini App / Gemini 搜尋列替代傳統 Google App建立全新搜尋平台,避開舊有 Search 名義
搜尋廣告 SDK在各 App、第三方瀏覽器投放廣告若 Chrome 無法預設,改由 SDK 投放

📌 重點是:Google 不再依賴單一載具(Chrome),而是打造多點流量入口。


💼 三、Google 管理層如何對投資人解釋?

在 2025 年 Q1 法說會上,CFO Ruth Porat 已說明:

  • 「我們不認為這些裁決會對用戶選擇產生實質影響,Google 產品仍會是他們的首選。」
  • 「我們已針對各地監管環境進行產品調整,以確保我們持續合規並提供創新。」

📌 翻成白話就是:「就算你們要拆,我們也會換皮、換名字繼續做。


總結來說,Google 不怕被拆工具,而是怕一般人不再用它的生態。

但現在它做的事情(Gemini、Android 深度整合、SDK 廣告植入)就是在告訴市場:

即使 Search / Chrome 被拆,Google 還是能控制流量。

情境Google 的對策投資建議
Chrome 被拆、搜尋入口損失用 Gemini / Android / SDK 重建流量入口可能短期 EPS 下降 10–15%,但中長期可恢復
搜尋廣告被競爭瓜分開放 API、透明演算法、導向 AI 搜尋市佔會下降,但廣告單價可上升
Gemini 商業化成功成為 Search 替代或輔助Google 成功「再造搜尋」,市場重新估值上調

二、生成式 AI 搜尋的顛覆風險:核心業務是否正被侵蝕?

[股票分析] Google 財報亮眼,股價卻漲不起來,AI 搜尋與反壟斷會拖垮成長引擎嗎?

過去二十年,Google 搜尋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資訊起點」。不論是「筆電推薦」、「喉嚨痛怎麼辦」還是「機票比價」,第一反應就是打開 Google,輸入關鍵字——這背後支撐的,是一套龐大的廣告生態系,透過搜尋意圖(intent)對應廣告內容來變現。

然而,這種行為模式正在發生變化。

2023 年以來,越來越多人選擇「直接問 ChatGPT」來解決問題,無論是尋找知識、規劃行程、寫履歷、寫信、學習觀念,甚至連「買東西前的功課」都變成一段 AI 對話,而非傳統的搜尋 + 點連結 + 比較 + 決策流程。這種轉變非常關鍵,因為它跳過了 Google 最擅長也最賺錢的「使用者中間層」


🧨 對 Google 的風險在哪裡?

  • 搜尋廣告佔 Alphabet 營收比重超過 55%(2025 Q1 數據)
  • AI 工具如 ChatGPT、Perplexity 提供「直接答案」,跳過傳統搜尋與網站連結
  • 使用者行為若大規模轉向對話式查詢,Google 廣告的曝光與點擊將顯著下滑
  • 廣告主未來可能分流預算至 AI 平台或其他語意廣告服務(ex: OpenAI 正嘗試測試 Ads)

這不是單純的產品競爭,而是整個資訊取得與商業模式的根本變化


🧱 Google 的應對方式:讓 AI 成為搜尋的一部分,而非替代

1. 將 AI 搜尋「嵌入」原有搜尋架構(SGE)

Google 推出的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SGE) 並不是獨立產品,而是被設計為搜尋的進化形式,目的明確:

  • 用 AI 提供即時摘要回答,提升體驗
  • 但仍保留傳統連結與廣告版位,讓商業模式不被摧毀
  • 對商業查詢(如購物、評比)甚至導入 生成式廣告(Generative Ads)

這種策略試圖化解最大矛盾:讓答案變得更快,但仍能導流與變現。

🔍 實例:使用者搜尋「哪台電動車最省電」,SGE 會跳出一段 AI 摘要,下方附上來源網站與「贊助推薦」,廣告與內容交錯呈現。
這不是取代搜尋,而是「用 AI 包裹傳統搜尋」,延壽 Google 廣告模式的生命週期。

2. Gemini 定位為輔助 AI,而非搜尋替代品

Google 並未讓 Gemini 成為「搜尋殺手」,而是刻意將其定位為:

“Your productivity assistant, not a search engine.”

Gemini 被整合進:

  • Gmail、Docs、Sheets(助理)
  • Android 與 Pixel 系統(手機助手)
  • YouTube(摘要與搜尋優化)

目的不是讓你離開搜尋,而是讓你在 Google 生態中「多停留、多互動」,拉高整體黏著與廣告價值。


🧱 商業模式如何重構?從點擊變成參與、從連結變成結果

若 AI 搜尋勢不可擋,Google 也在重塑變現機制,嘗試把廣告「嵌入生成答案」:

商業場景傳統變現方式AI 搜尋下的新變現方式
購物查詢顯示產品廣告連結(CPC)直接推薦產品清單(由商家付費列入)
餐廳搜尋顯示地圖與連結AI 彙整 3~5 家推薦,插入「贊助排序」
工具查詢(轉檔)連結到工具網站Gemini 自動提供工具推薦清單,附帶贊助位

這其實是將 「搜尋廣告」重構為「語意廣告」,廣告主買的將不再是關鍵字,而是 「在特定語境中被推薦的機會」。


🔄 過渡期的雙軌操作:保留傳統利潤,投資未來模型

Google 非常清楚:搜尋廣告仍是現金引擎(2025 Q1 年營收 46% 來自 Search),但未來風險不可忽視。因此選擇:

  • SGE 預設不開啟,僅開放美國用戶自選加入(保護主力營收)
  • Gemini 搜尋未取代 Google.com,而是並存(避免流量分流)
  • 廣告產品部門與 DeepMind/Google Deep AI 部門交叉合作,開發「可變現的 AI 搜尋架構」

這類似一種「不拆主力引擎,但先建第二引擎並測試上限」的策略,與 Amazon 早期自建 AWS、蘋果開發 Apple Silicon 類似。


總結來說,Google 沒有逃避 AI 搜尋的顛覆,而是選擇主動擁抱、延緩衝擊、同時重構商業邏輯。目前看來,Google 的策略並非封鎖創新,而是:

主導創新,擁抱轉型,逐步將搜尋從「點擊交易」轉變為「語意參與」。

這樣的轉型過程雖不會一蹴可幾,市場也對其成功率有所保留(這正是股價壓力的來源),但相對於被動挨打的對手,Google 至少還握有產品入口、技術資源與營收耐力。

總結:低本益比的科技巨頭,還是估值陷阱?

在 AI 搜尋與反壟斷壓力的雙重夾擊下,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看似風險重重,股價也長期橫盤整理,讓不少投資人懷疑:這家科技巨頭是否已失去成長動能?

但回顧 Alphabet 的 2025 Q1 財報,我們看到的卻是一份非常穩健的表現:

  • 營收年增 12%,高於預期
  • 搜尋廣告收入仍成長 10%,未見衰退跡象
  • Google Cloud 已連續2年轉盈,毛利持續擴張
  • 本季 EPS 年增 62%,Free Cash Flow 達 190 億美元

這代表,即便面臨外部壓力,Google 的核心業務仍極具韌性,且內部已在調整商業模式以擁抱 AI 世代。

👉 表面看起來目前估值合理,但需注意:

  • AI 資本支出導致市場壓力尚未完全釋放(投入大量經費在AI,但收入還未見成效)
  • 反壟斷裁決仍有潛在股價壓力(微軟被宣判拆分瀏覽器後,股價橫盤10年)

以目前 Google 的基本面表現、成長潛力與面對的風險來看,長期投資者與價值型投資者都可以考慮在以下價格區間分批佈局:

價格區間投資建議評價理由
140–150 美元以下✅ 積極買入約為 16–17 倍預期本益比,具有明顯安全邊際,可視為「風險已反映」的折價布局區
150–165 美元⚖️ 保守分批佈局屬於合理價位,基本面支撐強,估值低於微軟與蘋果,適合逢低建立部位
165–180 美元🔍 視個人風險偏好決定若 Gemini、AI 搜尋轉型順利,股價具向上動能;但也伴隨較高反壟斷與成長放緩風險
180 美元以上⚠️ 評估基本面續航力若無明顯上修財測或 Gemini 商業化進展,追高需審慎,建議觀望或等待回檔機會

若你認為 Google 有能力:

  • 成功整合 AI 與搜尋廣告(SGE、Gemini);
  • 持續透過 Cloud 與 YouTube 推動第二成長曲線;
  • 並有效應對反壟斷監管風險;

那麼 目前股價尚處合理區間,任何跌破 160 美元的回檔,都是極具吸引力的進場時機。尤其若因市場情緒短線回測至 140–150 美元區間,可視為價值重估機會,採分批進場策略進行長期配置,短期要隨時注意反壟斷的宣判,長期要關注 Gemini 的變現方法。